新闻公告

您所在的位置:

学院首页 新闻公告 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正文
综合新闻
《青年论坛》:和谐校园与青年教师
时间   2007年04月09日 00:00
作者    责任编辑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五个“统筹”,其中的主要思想就是要努力实现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发展主旋律,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目标,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和谐,千百年来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社会状态,同时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社会是由众多单元组成的,只有各单元的相对和谐,才能实现社会的整体和谐。作为集中了社会精英群体的高校,是传承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高校和谐,不仅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和谐校园一旦形成,就能在无形中形成一股十分强大的力量,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

一个和谐的校园,首先应该有千姿百态、意蕴丰赡的校园文化。没有丰富的校园文化,学生的精神世界就是空虚的,毫无生气的。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也不是学习机器,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因此传统的“一卷定终身”的考核办法不应当成为衡量当今大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新课程标准提倡多元化评价,我们就应该充分看到每个学生的长处,让学生的个性如春天的枝叶一样无拘无束地伸展。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我校处处为学生创造出展现个性和特长的舞台。比如,为了避免由于紧张等原因而导致的最终期末考试不理想或者部分学生通过考前突击的方法获得及格甚至高分,但是却造成事实上知识的掌握不牢固的现象,我校更加注重平时成绩的积累,提出将各门课程的考核分散到课堂上的一次次小测验和期中考试中,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减小评价的不公正性,更加督促了学生平时的学习,使其知识具有连贯性;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学校还开展了具有不同特色的各种活动,如物流专业曾多次举办“物流老总谈就业”“我眼中的物流”及组织学生亲自到大连港口参观等活动;另外学院每年举行一次的竞技运动会和不定期的各项趣味运动比赛,既为有体育特长的同学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又令大多数爱好运动但又不是特别擅长体育的同学提供了人人参与的机会;喜欢挑战的同学能在“模拟抄股大赛”中领略股市的风云变幻,不仅丰富了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心智,使其能够更加从容的应对生活中的大喜大悲;怀揣创业梦想的同学可以在学校的“青年创业大赛”中尽情挥洒各自的热情;擅长表演的同学能在“艺术节”里赢得阵阵掌声……总之,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巨大的无声的力量,是最优秀的隐性课程。它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能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产生深远影响——“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微的孩子带来自信,给飞扬的梦想带来翅膀”。

再者,教育和谐的基础在于学校,学校和谐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和谐发展的关键是拥有一支和谐的教师队伍。教师,一般指在学校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发达的物质与精神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现代社会生产发展需要能够从事复杂劳动的新型劳动者,而新型劳动者的成长与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工作。教师虽然不直接生产物质产品,但由于教师开发培养人力资源,通过使人掌握科学知识,并完善人们的价值观,养成人们进取、创造的精神和能力,从而推动了物质财富的再生产,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提供了可能。一所大学,无论是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还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教师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唐朝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将蕴含在优秀文化的伦理价值汲取出来并予以提升,以此来影响、启迪学生的心智,提升他们的人格境界。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广泛、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力。尤其是对于一个刚刚踏上讲台的青年教师来说,对创建和谐社会以及和谐校园应该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向,使他们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子思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吾尝幽处而深思,不若学之速;吾尝距支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见。故顺风而呼,声不加疾而闻者众;登丘而招,臂不加长而见者远。故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这段话启示我们,教与学的互动,是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教学中要教导学生不是在幽静的地方深深地思考,而是打开书本去学习;不是踮起脚跟向远处眺望,而要站到高处去看更多的东西,从而顺利获得“ 顺风而呼”、“登丘而招”所应取得的良好效果。书本对学生来说,就如水、风、时对鱼、鸟、草木,是最基本的生存依靠。学生不去打开书本学习而只去空想,这不是端正的学习态度,需要教师去做正确的引领,我们不希望学生带着“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憾恨走出校门。正因“不会”,学生才应该去学。学也应该从最基本的做起,好高骛远的浮躁学风,在学风建设中亟需改变,尤其是思想浮躁。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更多的联系到我们的实际生活和学生自身的专业,用知识去解释和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知识的价值,而不再让他们认为现在学习就只是为了将来毕业时候的那一张纸。学生只有亲身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今后在学习上再遇到问题时,他们自然就会主动向书本和老师要索取了。

二、引领学生刻苦勤奋,学到用文化维护自己尊严和利益的真本领。

《中庸》中讲:“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其大意为:别人用一倍功夫能够达到的目标,自己就要有用百倍功夫去达到的心理准备;别人用十倍功夫所能够达到的目标,自己就要有用千倍功夫去实现这一目标的心理预期。古人在学习上这种用一比一百为比例的功夫比较,既阐明了古人对学问的一种态度,也是古人对求学者的一种要求,而这种求学态度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努力不懈的追求,是学生的一种可贵品质,这一品质的深层塑造,需要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不断铸就。不论是专业素质的塑造,还是综合素质的塑造,都需要学生使出百倍的努力。中国人生活、学习和事业上超人的勤奋精神举世公认,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辩证地看,即便每个人都勤奋,都付出了艰辛努力,但未必每个人都能到达成功的彼岸。但是,只要付出了,总会有收获,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近,而不付出则只能在原地踏步,甚至还会“不进则退”。俗语讲“,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具有了勤奋精神,也就做好了起步工作,也就会逐步地走向成功。我们的祖先通过实践告诉我们,要学会用文化去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利益,而尊严来自实力。这一实践经验,同样适用于处于当今知识经济浪潮中的学生。

三、做一名“和谐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

“静坐常思自己过”、“宁静以致远”,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工作态度。青年教师应该学会不断地怀疑自己,对自己的教育设计、教育方法进行重新思考,不断推出适用于学生的、有选择余地的新计划、新内容、新方法和新评价方式。青年教师还应该不断的向老教师及同事学习,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以便更加顺利地引领学生去成为和谐校园的建设者。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忽视校园文化建设,教师和学生必须和谐共建, 青年教师更是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这样,我们的校园才不至于缺乏生气。教书育人活动正需要在快乐融洽的气氛中去实施,这是一种双赢。要取得这种双赢的快乐效果,当然需要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做支撑。秉承着这份责任感和爱心,相信我们会在建设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道路越走越宽!

                                    (基础教学部 杜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