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您所在的位置:

学院首页 新闻公告 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正文
综合新闻
通讯|我院以改革引领校企深度融合构筑特色专业群多维一体开启转型发展之路
时间   2018年04月25日 13:49
作者   赵文秀 责任编辑   赵文秀

日前,从辽宁省教育厅传来喜讯,我院申报的建筑学和电子信息工程2个专业成功获批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电子与电气实验中心获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此前,学院申报的软件工程、测绘工程已获批辽宁省第二批发展试点专业。

在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经济发展与人才供需关系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国家做出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战略部署。在这场转型大潮中,我院遵循高等教育发展新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全面推进专业的转型发展,把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实现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同频共振”。

作为新建本科高校,学院没有因原已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固步自封,深切感受到前有地方高校转型带来的距离压力,后有高职高专的追赶压力,远有国家整体生源数量减少,同类院校间招生的竞争压力,近有本校学生的就业压力。

转型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压力就是动力,学院领导班子深切地认识到,转型是新建本科高校发展的良机,在国家政策、资金、平台的支持下,提高人才质量有了更好的发展条件;转型对新建本科高校来说有自己的任务和目标,根本任务是内涵发展,转型发展,提高与人才需求的吻合度。

学院决心顺势而动,以转型为契机,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强化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多种要素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办学条件、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等无不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取向和质量。学院以系统视角统筹转型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协调各项改革。

变中求新——瞄准产业链优化专业结构

大学以学科专业为基础平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学科专业规定着人才指向,专业设置是否与区域经济社会结构相匹配,决定着人才培养能否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优化专业结构自然是转型发展的切入点。

学院根据各级政府公布的人才供需信息,对培养规模过剩、社会需求不旺、就业质量差的专业每年减少招生5%,对受房地产市场影响,人才需求急速变化的环境设计专业减少招生三分之二,工程造价专业减少招生一半,市场营销专业减少招生三分之一;增设了瞄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测绘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土木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风景园林等专业。

学院加强了重点专业建设,提出打造品牌专业,凝练专业特色的目标,在政策、资金、教师队伍等方面给予专业建设支持。经过短短几年的建设,学院专业建设取得快速发展。在辽宁省第一轮本科高校专业综合评价中,我院的自动化、日语、广播电视新闻学、公共事业等专业位列全省前20%;软件工程、测绘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建筑学等特色鲜明、专业建设雄厚与区域经济对接精准的专业被辽宁省分别列为转型试点专业和内涵发展试点专业。

变中求进——盯住企业需求培养人才

培养模式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完整做法,在总体上规定和影响人才质量,学院在总结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化目标、个性化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一个综合的教育培养平台,细化为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和实践创新教育平台。其中基础教育平台完成的是共性教育,既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创新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个人素质。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及就业方向,选修专业课及方向课,以提供多元化的特色教学。

通识教育平台完成的是个性素质教育,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从10类通识课中选修4类课程,以提供个性化教学。通识教育平台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创新教育平台完成的是职业技能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工程分析、研究、设计和管理方法,具有系统工程实践的能力。

多元化目标就是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将人才培养目标具体细化为应用技术型、应用研究型、应用复合型和国际化人才。应用技术型和应用复合型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以就业为出口;应用研究型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以读研为出口;国际化人才是客观需求,以留学和外资企业、外向型企业就业为出口。

个性化培养是实现多元化目标的必然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潜质、兴趣、特长、就业意向等选择发展方向,提出学业愿望,学院通过设置创新素质学分,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学生管理,全面发展,彰显个性;通过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实施个性化管理;建立导师制,对学生学业进行个性化指导;系统政治思想、心理健康等育人体系,实现学生内在发展动力的激发,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实施个性培养工程提供思想保障。

学院努力拓展人才培养渠道,使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满足学生发展需要。采取课内课外结合、教育教学合力、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的四力合一做法,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努力拓展国际合作,与日本京都大学院大学等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变中突破——打造课堂与企业生产线的最短路径

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培养应用型人才离不开校企合作,这已是教育界的共识,但真要实现校企合作却绝非易事,尤其对于新建本科高校来说更非易事。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关注经济效益,没有为学校培养学生的义务,如果学校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企业不可能有合作的意向、热情和动力,而新建本科高校为企业服务的能力有限。

面对难题,学院采取以服务赢得合作的做法,以校企双赢为合作基础,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知识、技术上的服务能力,发挥各类实验室的优势为企业服务,在服务中赢得企业的信任,在服务中创造合作机会,建立与行业协会沟通渠道,专业教师加入行业协会,成为会员,积极参与行业的发展建设,闯出了校企合作的新天地。

2017年11月2日,我院与南方测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举行战略合作揭匾仪式。南方测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成立于广州,是一家集研发、制造、销售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专业测绘仪器、地理信息产业集团公司。集团现拥有遍布全国的30家省级分公司、140余家地市级分公司、7家海外分公司、1家卫星导航公司和1家高速铁路技术公司,并拥有位于北京、武汉、常州和广州的五大测绘仪器研发制造基地,产品出口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的专家鉴定,认定南方的产品和综合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已跻身行业世界四强。

从2009年开始,我院就开始与南方测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合作。近年来,随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日趋完善,随着南方测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模式的转变,双方合作的共同点日趋契合,合作范围日益扩大,合作的深度也向人才培养的纵深发展。经过双方共同协商,日前就人才培养,科研与技术开发等合作的方式等取得了广泛的共识,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学院主动联系企业和地方行业协会,建立与企业沟通的渠道,得到企业的积极响应。南方测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宝宇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变革和转型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同样也是至关重要的。在企业升级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产学研相结合,在全国建立起多家校企合作基地,让学生的专业和生产相结合,让学校的设备与企业相匹配,让企业的生产数据与学生见面,以打通人才培养和人才应用之间的藩篱,实现双赢和多赢。

除与南方测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深度战略合作关系外,测绘工程专业还与大连勘察设计院等多家本地测绘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关系,学生参加实际测绘工程项目,共建师资双队伍、双带头人机制;完善了原有的实验室、实习基地的硬件条件,新建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实验室;与全国信息化考试中心合作,引入了全国GIS应用水平考试,在学院设立考点;引入多名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外聘教师;校企共同研讨,制定了符合信息化工程测绘人才培养的《专业培养方案》;与企业合编教材1部;5门课程引入了实际的工程案例和专业技术竞赛的案例;毕业设计实施双选制,实现70%的毕业设计题目来自于实际生产项目,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设计校外指导教师,与论文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徐锋教授说,测绘工程专业应用性强,测绘行业丰富的实际工程对学生工程实践科目的训练针对性强,结合测绘行业需求的特点,创造多维综合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职业素养和就业机会。与南方测绘、航天远景等品牌企业战略合作,学生可投入到企业的实际生产和服务要求中,提前具备了用人单位录用新员工所需的工作经验;创建省测绘院、大连勘测设计院等弹性实践平台,工程项目在哪儿,课程实践就在哪,将课程实践融入实际生产项目无缝结合,培养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对岗位、职业的感情,较早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邀请行业专家进课堂,将鲜活的工程项目直接展现给学生,扩大学生视野。通过上述举措,实现了校企合作新型的培养模式,大大改善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就业机会。

软件工程专业通过全面参与大连东方之星信息有限公司“中小学实验室使用效率效能检测评估系统项目”、中勋科技(大连)有限公司“平行井口汽车供应链协同服务平台开发项目”等企业产品级的教学资源研发,建立了企业级项目化教学资源库,用企业项目实施专业教学,教师提升了工程实践能力,学生得到了真实的工程训练,企业获得了降低研发成本的真实效益,实现了校企“多赢”局面;合作建设“大数据实验室”,开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探索课程群,促进专业的转型升级。

计算机工程学院软件工程教研室主任张应博教授告诉笔者,校企双方都以真实项目为依托,集合课程培养目标与内容对项目进行知识点解析和整合,将项目模块化融入到专业核心课程。教师通过科研转化企业生产能力,提升教师水平能力,同时反馈到教学中培养与企业软件人才相符的智力人力供给,企业通过高素质软件人才的吸收,加快企业发展实现企业效益目标,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应用平台。

软件工程1502班张哲源同学说:“进驻企业实习基地,直接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研发,把取得软件工程师资格提前到大学阶段,为我们提供更为宽广的应用平台。”

电子与自动化学院自动化专业在已有大连港埠机电有限公司等6家合作企业的基础上,针对专业技术应用新领域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开展与今日机械设备(大连)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企业独立承担或共同参与课程教学、合作开展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定期开展专业讲座、参观实习,以及共同开展科研项目;通过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培训教师,或教师到企业交流学习等不同形式,加强专业教师与企业的交流,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水平;企业参与专业实践实训平台的调研、方案的确定及平台的建设,升级改造了专业综合实践实训平台;结合企业优势,紧跟专业新技术发展,共同开发新技术课程,共建“工业机器人应用”实验室,共建“工业机器人应用”专业方向;结合毕业实习,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实习企业优先聘用。

电子与自动化学院自动化教研室主任梅彦平副教授说,在多年的校企合作中,合作逐步深入,形成了多层面的实质性合作。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合作指导学生专业实践课程、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企业在长达一年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期间,不仅真刀真枪地指导学生,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也挑选到满意的优秀毕业生上岗就业。学院定期聘请企业高工到学院开设相关课程和讲座,选派年轻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同时,学校的专家教授也为企业解决了一些技术难题,企业进一步合作的意愿十分强烈,真正实现了双赢。

我院各专业群普遍加强了与企业的联系,吸纳企业人员参与教学改革;电子类专业群加入了辽宁省能源电力产业校企联盟,语言类专业群加入了辽宁省“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与语言产业校企联盟,建筑工程专业群加入了辽宁省测绘地理信息产业校企联盟。

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改革转型升级,学院的专业结构紧密对接产业链,人才培养紧盯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逐步建立了以精品教材、课堂教学、双师型教师引进、课程实践、创新创业实战、专业能力提升、校企深度合作、实习就业指导为主体的全程式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明显提高,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